第325章 时代的尘埃_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趣书网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25章 时代的尘埃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25章 时代的尘埃

  他几以为,陈景恪莫非就是华夏族群的先知?

  否则,怎么能做到这些?

  然后,他心中冒出了一个念头,对方似乎对波斯有所了解。

  历时两年,终于重新回到这个老大帝国的京畿,他第一时间就来到陈景恪门前守候。

  这说明啥?

  等群臣适应了这种模式,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将驳斥权交给内阁,完成最后一步改革。

  虽然这种对比不多,可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对陈景恪的帮助实在太大了。

  自然没人敢主动往刀口送。

  被杀的基本上都是直接犯事之人,很少牵连中枢高官,所以才显得如此平静。

  可你心善,是真没威胁。

  “人同此心,诸位在施政之时,要多加考虑,尽量减少对百姓的伤害。”

  难怪之前在中亚的时候,他能游历诸国。

  如此大的变动,即便是有徐达和李善长坐镇,也会带来极大的震动。

  写的很细致,也没有一味吹捧或者贬低,缺点和优点一并记录。

  可之前爆出,有人利用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的机会,故意行不法之事。

  听到他前面的话,众人其实都有些不以为然。

  这就是矛盾所在。

  两相对比,让他更加的钦佩。

  这是朱标不愿意见到的。

  然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朱标此举是为再一次扩大内阁权力做铺垫。

  两派不停的打嘴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说服不了谁。

  于是他摒弃了宗教观念,开始全面了解华夏文化,试图从中找到复兴波斯的机会。

  朝廷一直在收集舆情信息,相关情报很快就汇总到了朱标手里。

  新皇已经证明,他是能杀也敢杀人的。

  关键是他还用中亚那边的情况作对比。

  朱标等人看过之后觉得很正常,事情在可控范围内。

  民间的反应,再次出乎了大家的意料……主要是出乎了陈景恪的意料。

  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这种坚韧是其他族群所不具备的。

  好奇的接过翻了几页,更是感到大为震惊。

  所以一点点的移交权力,到最后顺水推舟,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大家宁愿不变。

  现在百姓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朝廷的计划虽好,但太过于理想化了。

  既然走了这条路,那就要做好一往无前的准备。

  本来还在想着,怎么鼓动他搞波斯复国搅乱当地局势,没想到他自己送上门来了。

  朱标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由李善长担任组长,另一名内阁学士耿光担任副组长。

  而华夏族群,即便是在最低谷,依然没有丢失自己的传统。

  朱雄英也是同样的看法,但嘴上习惯性的反驳道:

  “磨磨唧唧,换成皇爷爷,这会儿新内阁已经正常运转了。”

  并将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全部都写了下来,有些还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明明是造福当地的良策,百姓却不支持。

  对于朱标的手段,陈景恪叹为观止。

  “如果换成在华夏,这就是数典忘祖,所有后人都要以死谢罪。”

  也有人反对,认为这是劳民伤财。

  既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朝廷主持去做,有什么不对?

  更何况,为了支持新政,新皇每年还从内帑拿出六百万贯补贴国库。

  但陈景恪的最后一句话,却让所有人都忍不住心中一沉。

  这非但没有让他小觑华夏,反而让他更加感到不可思议。

  让陈景恪对大明的基层情况,对变法带来的种种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时代的尘埃,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七八年前他才十二三岁,这是何等的天纵奇才?

  变革或许会让世界变得更好,可期间产生的波动,却可能让很多人家破人亡。

  因为这个道理朱标和李善长等人肯定知道,只有朱雄英不太了解。

  “曾经辉煌的波斯文明成了过眼云烟……波斯历史上的英雄史诗,也被人所遗忘……”

  一旦将这个权力交给内阁,那么它就将成为大明最高行政机关。

  他更关注的是百姓对变革看法,基本都是反对。

  想到这里,他由衷的说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先圣真至理名言也。”

  陈景恪心中已经隐隐有了猜测,这还真是瞌睡了有人送枕头啊。

  说明这种事情是利国利民的,要不然为啥会被史书重点记载?

  怕折腾,所以宁愿什么都不变。

  让人情不自禁的产生代入感。

  如果他愿意出手指点,波斯复国或许就能看到一些曙光了。

  “哦?”陈景恪有些惊讶,没想到他竟然会来这么一出。

  阿扎萨按捺住狂喜情绪,说道:“不知陈伴读对波斯有何看法?”

  果然不愧是让祖先都心悦诚服,甘愿以藩属自称的族群。

  最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那一部分政策,基本都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

  朱标开口说道:“此言甚妙,百姓在变革面前是如此的渺小。”

  可有句话叫杀鸡儆猴。

  “而我们在时代洪流面前,又何尝不是微不足道的呢。”

  陈景恪似乎觉得这样不妥,露出了一个尴尬的笑容,转而说道:

  “居鲁士创造了波斯第一帝国,是何等的强盛辉煌……”

  阿扎萨心中一喜,客气的道:“陈伴读客气了,不过是举手之劳。”

  两人寒暄了几句,陈景恪就把他迎到家中,聊起了这段时间的经历。

  “陈伴读,这是我两年来游历大明的所见所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只不过和朱元璋不同的是,朱标懂得克制没有大肆牵连。

  驳斥权的意义,之前已经说过。

  这个现实,让他非常的无奈。

  朱雄英摇头晃脑的道:“咔嚓一刀,所有的反对声音都消失了,多省事。”

  朱标好奇的问道:“哦,景恪有何感触?”

  当即不动声色的道:“古波斯是个伟大的族群,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现在吗……”

  这句话实在太贴切,太形象了,是对变革的最好总结。

  本来他还有些忐忑,对方会不会忘记了自己。

  将手中的书合上,他由衷的说道:

  “虽然后来波斯第一帝国覆灭,然沉沦数百年后,再次建立了萨珊王朝,成为当地的霸主。”

  什么都考虑,会增加变革的成本。

  阿扎萨非但没有觉得屈辱,反而非常兴奋。

  “两晋南北朝时期,双方就频繁的交往,隋唐时期正式建立邦交……”

  末了,他说出了前世互联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

  阿扎萨既羞愧又兴奋,终于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不是我等不愿意复兴祖上荣光,奈何敌人太过强大,如之奈何啊。”

  请收藏本站:https://www.qs86.cc。趣书网手机版:https://m.qs86.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